圓通速遞圓通速遞>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旭
2019年底,我國已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54億。預計2053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的峯值。
近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以下簡稱《輔導讀本》)給出了上述數據。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髮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培育養老新業態”,為搶抓人口老齡化戰略機遇,創造“長壽紅利”明確了路徑。
為了落實上述要求,《輔導讀本》提出,要加快研究制定延遲退休方案,倡導終身發展理念,支持老年人力所能及發光發熱、老有所為,積極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繼續創造社會財富。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祕書長房連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的思路,會堅持統一規定同自願選擇相結合的方式,比如職工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可自願選擇繼續工作,延後領取養老金。結合“小步慢走”的實施方式,將有助於爭取更多的支持。
《輔導讀本》指出,我國是當今世界老年人數最多的國家。2019年底,已有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54億,預計2025年將突破3億,2033年將突破4億,2053年將達到4.87億的峯值。
近年來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單位:萬人)
今年10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西南交通大學發佈的《健康老齡化藍皮書:中國大中城市健康老齡化指數報告(2019~2020)》顯示,根據相關測算,到2053年我國將達到人口老齡化的最高峯,老年人口達到4.87億,將佔到屆時全球老年人口總數的1/4。2000年至205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將從10%提升到34%,比世界平均速度快一倍多。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以下簡稱《學習輔導百問》)在“為什麼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中介紹,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有效應對老齡化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促進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
《學習輔導百問》中介紹,在現行制度框架下,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計到2029年當期將出現收不抵支,到2036年左右累計結餘將告耗盡;企業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預計在2024年出現累計赤字。如不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養老保險撫養比(在職人數/退休人數)將從2019年的2.65:1下降到2050年的1.03:1。
今年10月,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介紹,今年前三季度,企業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總體平穩,甚至還好於預期。從基金收支看,總收入2.1萬億元,總支出2.8萬億元。雖然短期收入低於支出,但基金累計結餘仍達到4.5萬億元。
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延遲退休年齡,如美國、德國已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5歲逐步提高到67歲,日本、韓國則將法定退休年齡從60歲逐步提高到65歲,澳大利亞計劃2029年將退休年齡延遲至70歲。
《學習輔導百問》中指出,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男性60歲、女幹部55歲、女職工50歲的規定,是在1978年根據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均壽命不足50歲制定的,同2019年我國人均77.3歲的預期壽命已不相適應,既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有效供給,也影響了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學習輔導百問》中強調,按照“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部署,“十四五”期間,將綜合考慮我國人均預期壽命、人口結構變化、勞動力供給狀況、社保基金收支等因素,出台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學習輔導百問》進一步指出,按照小步慢走、彈性實施、強化激勵的思路,堅持統一規定同自願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以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
房連泉解釋,小步慢走,指的是漸進式延遲退休,一年延長几個月,幾年提高一歲;彈性實施,主要是強制性和自願相結合。對於很多民企職工來説,沒有嚴格的退休年齡要求,達到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後,可自主選擇繼續工作,延後領取養老金。
至於強化激勵,就是指多繳納養老金或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後推遲領取的,就可以多領養老金。
從既有經驗來看,一旦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後,公眾是否可以在繳納年限達到領取標準後,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等自主選擇提前領取養老金呢?
對此,房連泉介紹,按照一些國家的例子,法定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是65歲,但設定了一個領取養老金的最低年限是62歲,如果選擇在62歲開始領取養老金的話,扣除的部分會比較多,不能領取全額的養老金。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繫。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圓通速遞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繫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繫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0人蔘與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